高淳建筑人的革新之路

高淳建筑人的革新之路
——记区政协委员、南京凯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福

  一条宽宽的水泥路,循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蓝白相间、高低错落的板房,红色的屋顶、绿色的草坪、黄色的金菊和飘扬的国旗相互辉映,不远处,十几幢建筑物高高矗立,黄色的塔吊在转动,一摞摞钢筋被运向楼顶……生活区、办公区、施工区,功能一应俱全,一切又井然有序,这里,就是南京凯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千禧华府项目施工现场。今天,我们走近区政协委员、凯华公司的当家人孔令福,了解高淳70后建筑人的奋斗与梦想。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1988年,17岁的孔令福离开家乡高淳到南京打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大部分农家子弟在升学无望后多选择进城打工这一谋生之路,一来为家庭减轻负担,二来也将发展的希望寄于城市。那一年,孔令福成了许许多多建筑农民工中的一员。
  自小生在农村的孔令福吃得了苦,在大哥的带领指点下,孔令福先从拎砂浆桶的小工做起,边做边学,几个月后,孔令福已能拿起泥刀在瓦工师傅后面打下手、砌筑墙体。一年下来,孔令福的体能有了很大增强,同时对工地整个施工、运作流程有了粗线条的了解。
  在初步掌握砌墙、放线、拌砂浆等活计后,孔令福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实践要与理论相结合,在掌握了现场施工技术后,还要学习施工管理。有了这个想法,孔令福斗志饱满。他在向身边同行学习的同时,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相关培训班,两年下来,孔令福对土木建筑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些,为他今后做项目经理、管理公司打牢了关键的根基。
  板登坐得十年冷,在工地这所大学校里边做边学十几年后,孔令福已然成了业务上的行家里手。在施工监管上,孔令福以身示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样品来。孔令福说,“在工地上做管理,要有真本领,仅有职称身份,别人不一定听你的。”接下来的几年,孔令福相继考到了建造师并评上了工程师,成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并有了自己的施工团队,之后相继承建了南京白下区法院大楼、城市绿洲1-5号、东郊美树苑、银龙花园五期等项目,因信守承诺、重视项目质量,市场逐渐打开,也得到了业内同行的肯定。2009年,在人员、资金、设施、所承建项目质量、信誉等逐年积累的基础上,南京凯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并单独运营。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孔令福用二十年的时间,一步一脚印,实现了一名打工者到公司负责人的转型,实现了当初“进城市、能生存、求发展”的梦想。
  在建筑行业里打拼近三十年,孔令福参与并见证了高淳建筑业在南京及周边城市的独领风骚,也遭遇了建筑业的困难期、爬坡期。随着经济环境、项目承包方式等的发展变化,以及周边南通、中建等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大的项目几乎被国企、特级资质的企业包揽,建筑业进入“强者更强”的循环,中小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利润空间有限,传统挂靠生存的方式难以为继,破题之路在哪里?痛定思痛后,孔令福认为,企业要做大做长,必须要自我革新,树立精品意识,狠抓项目质量和施工管理,通过精品项目的打造,逐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发展空间。
 

科技引路  推陈出新

  开题之路从千禧华府项目开始。项目组进场之前,孔令福组织管理层人员到南京、南通、苏州等优秀建筑企业的项目工地实地参观,并聘请顾问作指导。学习回来后,大家开会讨论,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路径和举措。“虽然我们的资质和硬件软件设施远不能与央企、知名的建筑企业相比,但我们认为,还是要向高标杆学习。只要是央企好的做法,以及其他建筑企业的好做法,我们一了解到,就尽量去学。”在向谁学、学什么上,孔令福目标笃定。
  目前,大型建筑企业在项目工程管理上都引进了高科技设施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新技术、新设施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大量运用。为此,公司投入几百万元引进了门禁系统、起重设备人脸识别系统、远程监控、塔吊喷淋、雾炮机、环境监测仪组成的扬尘管控联动系统等技术设施,全方位管理质量安全。如今,在工地关键位置都布置了24小时监控摄像头,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进出大门的人员、车辆、物料的封闭堆放、各岗位人员安全施工状况以及现场温度、湿度、风向等尽在掌握。
  扬尘管控一直是工地管理的老大难。在工地现场,有一块电子屏格外醒目,上面显示PM2.5、噪声等数据,这是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每隔几秒采集一次数据,一旦超过警戒值,报警平台会自动报警,管理人员将及时采取降尘措施。为有效控制扬尘,企业引进了两件治尘神器:雾炮机用于点对点控尘,快速、精准、省水,塔吊喷淋系统采用高空喷淋,每天工作三四次,基本可以覆盖全部区域,大热天时还能降低作业温度,一改传统洒水车的缺陷。如今,扬尘管控正逐步迈向 “智能化、精细化、常态化”的2.0时代。
  安全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凯华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公司建立了“安全生产组织管理网络图”,明确了组长、副组长、各工种班组长三级职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在安全设施投入上,严格按照管理部门要求,每幢建筑物配有安全通道,配置了标准化的木工加工棚、钢筋加工棚、楼层防护网、密目式落地脚手架以及配电箱等,所有安全用电设施、安全标识全部按标准配备到位、不打折扣。
  为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项目现场有一处安全培训体验区,设有安全帽撞击、洞口坠落、平衡木体验、正确使用安全带、规范用电演示等体验功能区,并布置了“施工安全质量文化宣传长廊”,员工们在岗前安全知识培训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了安全操作技能。
  对于抓安全生产,孔令福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事,要改变观念,从“上级部门要我抓”变成“我要抓”。一方面,安全生产管好了,职工们平平安安下班,也是对职工和家人的一个交待;另一方面,安全上不拖后腿,项目施工顺顺利利,也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公司发展要利润效益,但安全和质量上的钱不能省,该花的要花。”
 

管理之道   久久为功

  如何用好管好这些技术设施,将管理落到实处细处,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对于进门刷卡这一新要求,一开始工人们很不支持,认为是形式主义。后来,通过做思想工作,讲解实名制管理的目的,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工地上,为图方便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的问题一直存在,难以纠正,现在有了现场实时监控,有图为证,这一现象已得到杜绝,工人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规范的习惯正逐渐养成。
  在借鉴其他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凯华公司还独创了自己的管理小招。如奖罚措施上,采取“先领奖励金、做得不好再处罚”的措施。因为有约在先,没有做到位的员工被罚之后心服口服,如此,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实施半年,只有一人违规被扣奖金。
  样板引路也是凯华公司多年的管理经验。工地设有质量样板区,有砌好的外墙、内墙、转角、浇制好的水泥模板等标准样品,让工人们有样可循。新的班组进场了,首先要进行砌墙检验,对于那些手艺一般的泥瓦工要重点监督。不仅如此,每名瓦工在自己所砌的墙都留有标识,每天施工员检查,查到不合格的重新返工,做到每日一清。
  管理要上台阶,最终要靠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为此,人性化管理始终是凯华公司努力的方向。凯华项目工地有员工600人,其中95%是高淳本地人,有100多人吃住在工地。为此,公司建了七幢共70间板房,给每间板房安装了空调,聘请专人打理食堂,管理人员和工人们的饭菜统一,孔令福有时利用就餐时间和工人们交谈,了解大家的想法建议。为确保工人们吃好住好,公司专门安排了可收看电视的休息室、晒衣区、淋浴间、水池区等,整个生活区干净有序,彻底改变了传统工地上脏乱差的现象。“好的环境培养人,工人们看到生活区有草坪、绿树,到处干干净净的,自然而然不乱扔垃圾了。”孔令福感叹,“有时候我们总抱怨员工素质不高,想抓好也难,其实只要设身处地为工人们去想,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很多时候,还是我们做得不够!”
  虽然在项目管理上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孔令福认为,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如管理的科学性、细致性上还做得不够。下一步,将着重抓薄弱环节的管理,抓常态化管理。

 

  “千禧华府项目是一个高标准的样板,是我们对自己高度的一个挑战。”对于未来的发展,孔令福这样谋划并布局:接下来的几年,公司将以此为样板,将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引入到其他项目中,通过一个个精品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力争在三年内企业资质晋升为房屋建筑总承包壹级资质,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发展。(高淳区政协   芮萍)


采访后记:
  熟悉孔令福的同事对我说,孔令福话语不多,不会花哨的说辞。然而,话语不多的孔令福,一说起公司管理和项目工地上的事,顿时话多了起来……
  有这么几句话,我记忆犹深:“高淳人从来就不缺拼劲,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企业发展要算长远账,我们的投入和付出终有回报。”“上坡路总是吃力的,我们这是在爬坡,如果走平地,要容易得多。”“敢想才有机会,敢干才能成功!”
  是的,不日新者必日退。第一步是要有敢于挑战革新、无畏向前的想法。第二步,有了想法之后,敢不敢行动?怎么行动?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想做好,然后扎扎实实去做,守定目标,执念革新,心无旁骛,凯华企业敢想敢试的决心与行动给我们启迪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