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
1970年前后,高淳老街自东至西的主要商家和单位大体有油米加工厂、吴氏宗祠、人民银行、电影放映队、羽毛扇厂、医药公司、百货商店、文化馆、高淳饭店、白公祠、纺织厂、陈家祠堂、县锡剧团等,而更大的单位如县政府、县医院、县中小学,县电厂,都在小巷深处。这其中,白公祠和陈家祠堂,本是老街的领衔建筑,现在已不见踪影了,觉得应该为它们写点什么。
高淳白公祠,前身在溧水城里。唐时,高淳为溧水所辖,白季康(白居易的叔叔)任溧水县令,清正廉洁,传说他治溧水“蝗不入境,火不延日,水不容宿”,死后,百姓为他建祠塑像,尊为城隍菩萨,供后人顶礼膜拜。明代弘治年间,高淳与溧水分开,单独建县,在一字街又建了这个白公祠。以后,历经多次毁损、修缮,到1960年看到它时,大门向街,门前左右各有一尊石狮拱卫;进门前进厅屋上有一座面北戏楼,戏楼前,有一个可容千人的石板广场;广场左右各有一排厢房,相向而立。广场再北,接一个一人高的石阶,拾级而上,又一个小面积石板平台,平台再北,就是白公祠的两座紧连大殿了。后殿内塑有城隍菩萨,两边厢房塑有“十殿阎王”,1950年前后“下野”让位。我看到的白公祠已是县委党校驻地,大殿换了“岗位”,做了会议大厅。我有幸在这里参加过一期学习,一睹大殿尊容。之后,党校搬迁,这里改做县委招待所,东厢为厨餐用房,西厢为学员宿舍。后来大殿拆除,建了两排高一档次的房子,做学员住房和小会议室。白天开门承接四方来客,夜晚闭门成凭票入场的露天电影院。我在这里看过《马兰花》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再后来,招待所也搬走了,东厢做了建工学校,西厢拆建做了大楼,大楼一半供建设局办公,一半供城建局办公。20世纪末,高淳新一轮市容规划出台,镇北路傲慢穿过,从此高淳白公祠连影子也躲不见了。
白公祠再西,就是陈家祠堂了,它更是老街一大建筑。
元末陈氏三支迁入高淳。至正14年,陈胄圣一支迁入淳溪,这支后裔,无论经商还是寻求功名,都卓有成效,由此陈姓渐成淳溪旺族。有记载说,明朝中期之后,接连出现陈万善、陈诚、陈悦旦、陈其三四个进士,其中陈悦旦更是取得殿试第三(探花)的好成绩;陈氏公祠中有他的探花匾陈列。明代万历年间,陈门族人按三品官邸规格,在老街西端建造了一座三进“陈氏宗祠”,并在二进屋后植有两棵柏树、三进屋后植有8株桂花,柏树象征高尚、坚贞,长盛不衰,8株桂花祝愿陈氏8房子孙,兴旺发达。
1946年,陈氏族人建立《陈胄圣公文化基金董事会》,同时创办私立胄圣小学,并用大殿中第一、第二两进(包括阁楼)做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和女教师宿舍,三进供奉祖宗牌位。大殿间的空阔地带供师生运动和娱乐,直到1953年学校改作公办而搬出。
高淳宗祠都有气势,相传有“四最”:淳溪陈家祠堂最高,达三丈五尺;漆桥孔家祠堂最大,有房子72间;肇倩邢家祠堂最坚,楠木柱柏木梁;河城赵家祠堂最花,雕梁画栋,四壁绘图。我看到过陈家祠堂最大的第三进,中间四柱,每柱必须两人方可合抱。就那架势,让它再站上300年,决不会有任何闪失。无奈当时的高淳“电影院”还是一个毛竹为梁柱、茅草盖顶、淡竹做椅凳的大篷,整个镇江地区就数它寒酸了,于是有人提议拆除陈家祠堂大殿,用它原址原木改建高淳影剧院,放映、演戏都可兼顾。这个建议很快得以实施,一年后高淳有了影剧院,但再也见不到陈家祠堂的大殿了。后来,我到影剧院参加过一次会议,顺便看了看祠堂原址。祠堂原本的那些粮仓、厢房,成为了县锡剧团练功、排练和食宿的场所。桂花当然早已不在,老柏树仍在那里争着一角蓝天,它苍老、弓腰、瘦长,顶端的枝叶,仍在吐着翠绿。
如果它们能留到今天,“陈祠”一定是老街的最大亮点,而“白公祠”不仅可以展现城隍文化,也一定是个不可多得的“勤政廉政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