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永济甘棠本一桥,悄驮民众不招摇。
悠悠岁月溪头守,历尽沧桑志未消。
——笔者《题襟湖桥》
襟湖桥,高淳人亲切地叫它“新桥”,位于淳溪老街西南,南北走向,是过去贯通县城到圩乡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高淳东西部和苏皖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是座高淳跨度最长的石桥。多少年来,它本分、安娴地留恋于东接固城湖、西连官溪河的水面上,久久地。它成为了老街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是座有来头的桥,这是座有话可说的桥。
青春有年。官溪河原先没有桥梁,老百姓要进城,只能摆渡,出入极为不便。甘惠,明代高淳第18任知县,他到任后,实地勘察,挑选坚木,组织工匠,于嘉靖二十年(1541)建起了一座高大结实的木桥,高淳人为纪念甘惠的政绩,取名为“甘棠桥”。后来,甘棠桥被洪水冲垮,圩区百姓过河受阻,进城困难。在位的明代高淳第31任知县张佐治当即与地方士绅商量,倡捐造桥,自己也率先带头捐献俸禄,于隆庆六年(1572),将木桥改建成七孔石拱桥,名之为永济桥。到了清代,曾经有过两次大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此桥更名为襟湖桥,意谓襟连横溪、官溪、淳溪三河,贯通固城、丹阳两湖。咸丰年间,清军在桥上架设了大炮轰击太平军,因此,桥面石板与石栏杆上留下了许多处伤痕。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多次对襟湖桥进行维修。1993年,因桥标高不能适应水运业发展和汛期泄洪需要,将中间三孔合并成一孔,改建成五孔人行桥,高达19.1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下游500米处另建公路桥,而原桥重为步行桥。此后,桥身仍然坚固,行人络绎不绝。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艺精湛。该桥原先为七拱石拱桥,用糯米汁混和石灰浇注连结,巨石堆砌。全长77.7米,净跨56.5米,宽7.3米,标高14.1米。桥的中孔宽9.7米,次孔宽8米;中、次孔采用纵联法叠砌,三、四孔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造。桥的基座设“山花墩”,上游设分水尖,迎水呈三角形,背水呈方形。数百年来多次受到山洪冲击,船舶碰撞,以及长期的雨水侵蚀,始终完好无损。桥身两侧装置高0.94米的石栏,分节设置21对莲花望柱,柱高1.4米。中间两对望柱顶端装饰石狮,雕刻细腻,形态逼真。桥堍两端用长方形石板铺设13级台阶,整齐壮观。
与友相伴。紧靠桥南堍有聚星阁。明隆庆六年,邑民陈显四在捐建永济桥(襟湖桥)的同时,又在桥南新建了一个桥头阁,称水月阁。(见《高淳历史文化大成》447页)以后又多次修建。此阁八角三层;逐层内收,每层展翅翘角,下悬铁马,风动齐鸣。高15米,登三层则可鸟瞰整个县城,原是全城最高建筑。因阁内供奉观音菩萨,故民间称作“观音阁”。由此,桥与阁,及四方宝塔遂成为高淳的标志性建筑。
赏景颇佳。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人在桥上,轻风徐来,可忆,可凭,但更可眺。官河两岸,水堤蜿蜒,杨柳依依,拂水弄晴。开过春来,柳芽吐翠,青枝摇曳,系留行客;人在远处,惝恍迷离,朦胧一色;稍稍走近,袅袅娜娜,如烟似雾。待得秋来,微波轻漾,天高云淡,鸥鹭或翔;云帆争流,碧空如洗,俯仰有味;走入夜中,金风送爽,星灯辉映,时闻渔唱。或遇雨色,水面跳珠,时翻银波,鱼跃鸟飞;侧身东顾,茫茫固湖,满眼迷离。精巧玲珑的小桥,四周环视,景色诱人,季季有韵,真是一方休闲、交流、怀旧的好去处。
襟湖桥,一段凝固的历史,一段有味的故事。难怪古人会钟情于它,念念不忘,甚至想方设法来提高他的地位。
李斯佺,康熙年间的高淳县令,任上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好事情,尤其在整顿贪吏与地方文化建设上颇多建树,被后修《高淳县志》列为“名宦”。李斯佺是清初大诗人王士祯的门生,受老师所托,一到高淳,就立即去石臼湖畔的薛城查访被王士祯独推“布衣诗人第一”的邢昉后人(此时邢昉已去世19年)。其时,邢昉后人身居陋屋,家徒四壁。见此情景,“李县令慨然捐一年薪俸三百金,为其赎回田产”,安顿好他家的生活,“并谕乡邻宗亲不得侵渔。”(1988年版《高淳县志》)同时,李斯佺又将诗人留下的一大堆遗稿,进行整理,使其相继问世。李斯佺颇多才情。县志说他“听讼片言可决,有‘吏立冰上,人行镜中’之谣”。同时,他又偏好自然风光,自己说:“余莅治三年,几封内诸境,予得遍览焉。”又说:“读所载八景诗,不禁流连其胜,则亦以诗志之。”他在“高淳八景”的基础上,又增加“魁岭苍松”“新桥柳浪”二景,以凑成“高淳十景”。其《新桥柳浪》注这样写道:
长桥烟锁当岩城,杨柳依依水际平。
五树漫夸元亮宅,万株堪拟亚夫营。
柔条拍岸迷新涨,黛色满堤带晚晴。
何必灵和张绪美,风流斜照酒杯清。
小桥卧波,烟锁雾绕;岸柳袅娜,与水相偎;官溪新涨,堤带晚晴;临风执杯,可抒情怀:诗写得美,充满诗情画意。
过去官河两岸植有高大粗壮的垂柳,飘逸秀美,朦胧迷离,襟湖桥就掩映于杨柳织成的绿烟暗雾中,故成“新桥柳浪”一景。明朝诗人夏辑诗云“十里官河春潮平,夹堤烟柳袅轻盈”即是这个意思。
岁月如歌,岁月如流。如今,为满足水运及百姓通行需求,2018年3月,高淳区政府对老襟湖桥进行改造,历时半年,虽增高加固了桥身,但“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文物本体的原真性”。(高淳报语)远远看去,凌空欲飞,更增加了一种气势,人走桥上,如入仙界,真有牛女行于天上之感。
溪桥似曲虹,临水接晴空。
晚日明霞彩,烟堤舞柳风。
——笔者《题新修襟湖桥》
襟湖桥,真是座让人悠悠忘返的桥梁。过去,高淳人把游山看成是家乡的象征,有“高淳人看不到游山头就要哭”的说法,我在这里则要添上一句,淳溪和圩乡人看不到新桥头就会哭。试想,如果真丢了这座襟湖桥,高淳人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与情怀!?
襟湖桥是一方很有韵味的古建。
注:
①新桥,即今襟湖桥。②东晋诗人陶潜,字元亮,因不满现实,辞官归隐,作《五柳先生传》,宅旁有五柳树。③汉时,周亚夫军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营地柳树繁茂。④南齐,益州守刘俊之献蜀柳数枝,枝长如丝缕。武帝命植于灵和殿前,称灵和柳。武帝言:“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